數十年的不斷開發和大量生產造就了能夠滿足許多行業市場的成熟放大器技術。A類放大器設計用于更苛刻的高端應用,B類和AB類放大器則通過在成本、容量和性能之間進行折衷而服務于消費者市場。
但是,D類放大器技術已經使這種平衡發生了變化。以前音頻放大器的功率效率一度限制在大約30%~50%的范圍內,采用D類放大器技術后,其功效就幾乎翻了一番,達到85%,甚至90%的水平。對于給定的輸出功率,這就可以使電源、散熱器件和外殼縮小很多,或者在給定預算下就可以購買更大功率的放大器。
這樣一個巨大的改進緣于D類放大器輸出級采用開關控制,而不是象傳統放大器那樣采用模擬信號控制。從理論上而言,在“off”狀態,通過每個晶體管的電流為0,或者在“on”狀態下其兩端的電壓為0,因此功耗(即電流和電壓的乘積P = IV)就接近于0。實際上,在“on”狀態下晶體管的“on”電阻會產生一個很小的電壓降。D類放大器產生功耗的其它原因還包括功率晶體管相對較大的門電容和輸出級前面的系統元器件。
實際上,D類放大器采用開關器件由附加電路產生模擬波形。在輸出級前一個調制器就將數字或模擬信號轉換為脈寬調制信號(PWM),一個低通重構濾波器將放大的PWM信號轉換為驅動揚聲器的模擬信號。
在較小的放大器中,調制器和輸出級有時候就集成進單個硅片上。但是這樣芯片的輸出功率會因為DSP器件和大功率開關器件制造工藝之間固有的不兼容性而受到限制。
如今已經涌現許多電路拓撲,包括全集成器件及調制器與輸出級分離的多芯片方案。后者具有便于擴展的優點。僅需要改變輸出級和電源(見圖1),同樣的設計就可重用于不同輸出功率的放大器。

|
圖1:該D類放大器拓撲具有集成的調制器和分離的輸出級,只需改變電源和輸出級來滿足不同的功率輸出。
|
以這樣的方式劃分系統,輸出級就可以采用適合于開關器件的魯棒性強的高電壓技術來實現,而采用一般CMOS工藝來生產。諸如均衡、動態壓縮或數字音量控制這樣的功能就可以更容易地與調制器集成在一起。
電源問題及解決之道
D類放大器技術也引入了某些新問題。D類放大器對于電源質量更加敏感這個問題經常被忽略,與帶寬限制在音頻范圍的線性放大器不同,D類放大器輸出級的開關頻率達到數百千赫。
要精確地產生這樣高頻率的方波,電源必須能夠非常迅速地增大或減小電流而且不引起振鈴或輸出電壓降。這要求電容器能夠保持足夠的電荷以免浪涌電流造成電源電壓下降。因為任何寄生電阻或電感都會阻止所儲存電荷的快速釋放,因而這些電容器的有效串聯電阻(ESR)應該很低。
僅增加一個與傳統電解電容并聯的低ESR小電容到是不夠的。因為全部輸出功率要在極短的脈沖中釋放,所有電容都必須是低有效串聯電阻的。電路板銅走線的寄生電阻和電感也是同樣有害的,應該通過將電容器盡可能放置在接近輸出級的方法來減少這種寄生電阻和電感。
將晶體管布置在不同的輸出級以使開關按順序動作而非同時進行,也可以降低對電源晶體管行為的要求。為達到此目標,先進的PWM調制器具有一個內嵌的PWM移相功能,它在每個輸出通道的PWM信號間產生一個固定的延遲。
此時延僅占一個PWM周期的一小部分,短到無法對輸出帶來聽覺上的差別,但卻能將開關晶體管動作在PWM周期上伸展(圖2)。該技術消除了因通道數量增加而產生的瞬間負載電流變化。

|
圖2:2.1PWM通道的電源電流疊加在總電流上產生非常陡峭的上升沿(a),經PWM相移的電源電流疊加后,上升沿可得到伸展(b)。
|
由于有效地采用電源作為電壓參考,許多D類放大器幾乎沒有電源抑制(PSR)。為避免來自主電源或信號調制而產生的音頻紋波,電源必須要調理。這種情況下,開關電源是最好的選擇。
由于具有經常工作在相當高頻率范圍的內置快速負載調節功能,這些電源不需要線性調壓器,因而有助于縮小存儲電容器的容量和體積。實質上電容器僅僅需要在調壓器開始工作前能夠儲存足夠的電荷,保持負載狀態下的電源電壓穩定。另外,開關電源比線性電源效率更高,進一步減少了冷卻要求。
減少D類放大器的EMI
D類放大器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輸出級電流快速切換而引起的EMI。減少EMI的最簡單方法是使至輸出級的電路板走線或電線盡可能地短。如果完全可行,電源和輸出級應該布置在同一快電路板上。
揚聲器電線也向D類放大器提出了更多挑戰。在帶有內置揚聲器的系統中,較短的揚聲器線纜是防止EMI的有效手段,而且也不會增加材料成本。但在使用外部揚聲器的任何場合,揚聲器的線纜長度不受設計人員的控制,EMI濾波是絕對必要的。由于EMI頻譜相對而言接近音頻范圍,實現對EMI的充分抑制而不影響聲音質量可能很困難。EMI主要由PWM開關頻率及其諧波組成。
因此,設計師面臨一個困難的選擇。他們應該選擇選擇一個抑制EMI但也會削弱高音的低通濾波器呢,還是應該選擇一個以增加EMI的代價來保持平坦音頻響應的高通濾波器(圖3)高階濾波器可以將不同的頻段隔離開,但往往受到高品質電感器成本較高的限制。

|
圖3:選擇低的截止頻率會導致不希望出現的高音頻率衰減[1]。但更高的截止頻率會導致EMI衰減不夠[2]。高階濾波器表現更好卻太昂貴。
|
在PWM調制器芯片增加一個揚聲器數字均衡器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一條出路。但節目中出現高音時,這個均衡器就會抵消基本低階低通濾波器對音頻信號的影響,在音頻范圍內保持一個平坦的頻率響應。對于具有不同阻抗的揚聲器,可以使用不同的均衡器設置來匹配現有的濾波器設計,最大限度地復用設計。
其它技術
許多其它技術也有助于在給定的預算下提供一個出眾的聽覺體驗。使用一個低音揚聲器或超重低音揚聲器,其它揚聲器就不需要重現整個頻段,這樣就它們可以更小、更便宜。
由于音頻頻譜的低端幾乎不帶有任何方向信息,因此不會削弱立體聲效果。另外,一個特制超重低音揚聲器將更容易獲得多數消費者喜愛的擴展低音響應。這些因素已經推動消費市場從簡單立體聲向“2.1聲道”(即立體聲加超重低音揚聲器)轉移。
動態波峰壓縮技術可以使音頻信號聽上去更響而不需要求助于更大功率的輸出級。這一技術依賴于在大部分時間音頻信號的瞬時幅值遠遠低于其高峰幅值這樣一個事實,采用在數字音頻頻域將音頻數據乘以放大系數的方法來放大音頻信號。
在信號高峰期間,當此乘積接近于信號處理器所能處理的最大或最小值時,就采用臨時減小增益的方法來避免失真。在峰值衰減后,增益便恢復到原有水平。為避免在信號中產生階躍變化,所有增益必須在過零期間改變其大小。另外,增益還必須以定義明確的起始時間(attack time)和衰退時間漸進而不是瞬時地變化。
不幸的是這陷入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由于要從放大器榨取更多的功率而希望衰減時間短,而另一方面必須保持信號周期一般長。為最糟的情況下即最低頻低音所做的設計將導致一個過長的衰減時間,而限制峰值壓縮技術的有效性。而設置一個過短的衰減時間將會引起低音失真。
最近上市的PWM調制器通過使峰值壓縮衰減時間與頻率相關而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樣增益可以在高頻段快速上升,而在低音信號情況下可以上升得緩慢一些。
為解決D類放大器設計中存在的一般設計問題,器件廠商不斷地提供了很多精巧的方案,現在系統設計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項技術的優點,減少其固有的缺點。通過將D類放大器的功率效率特性與可增強音頻體驗質量的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結合起來,如今設計師能夠將音頻放大器的性價比充分地提升到傳統線性技術所無法達到的水平。
我司長期專注于D類功放IC推廣和銷售,詳細的產品資料請查閱:http://www.wujiu5zhuce.cn/product_1012.htm |